白酒故事 : 醴
白酒故事 : 醴
一、醴:以香甜為首
1.中國人喝酒的歷史,從傳說中的五帝開始有5000年,從有記載的開始也有3000年,對酒的消費需求是逐漸變化。中國酒史是一個顏色從黃到白,酒體由濁到清,口感由甜到醇、酒度由低到高的演變過程。
2.醴(從酉(yu),豊(l)聲)。在酒曲發明之前,中國人喝的是“醴”。當時還沒有蒸餾酒的技術,所以那時候的酒更像是一種飲料,比如“醴齊”,就類似于我們現在的醪糟,也就是米酒(稻米酒在秦漢時期被當作上等酒)。
3.“非梧桐不止,非練實不食,非醴泉不飲。”先秦莊子《惠子相梁》。
二、制酒工藝:糵(nie,第四聲)
1.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,逐漸形成了兩種主流工藝:曲和糵(nie,第四聲),兩種工藝對應的產物分別叫酒和醴(li,第三聲)。曲是指將糧食直接制成酒的過程,而糵主要指將發過芽的糧食再制成醴的過程。
2.熟悉白酒生產工藝的朋友想必看出來了,糵制成的醴其實就是古代意義的啤酒,而曲制成的酒其實是現在意義的黃酒。大約在西漢的時候,我們的老祖宗因醴的風味過于寡淡,而放棄了糵這種工藝。
3.醪糟[讀láo zao]。醪糟實際上是一種米酒,它又叫酒釀或者甜酒或者叫酸酒。算是一種原始的酒,大米中的淀粉被霉菌分解,變成了糖,糖被酵母菌變成了酒精。只要溫度合適,又沒有雜菌干擾,剩米飯就變成了米酒醪糟。在元代之前,這就是做酒的基本方法。跟葡萄酒,啤酒一樣,米酒也屬于釀造酒。因為,雖然釀酒酵母可以把葡萄糖轉化成酒精,但是酒精又會抑制釀酒酵母的活性。所以,釀造酒的酒精含量通常不會超過20%。
三、制酒工藝:曲和糵
1.人類早期的釀酒活動,只是機械地簡單重復大自然的自釀過程。
2.根據世界各國用谷物原料釀酒的歷史,可發現有兩大類方式, 一類是以谷物發芽的方式,利用谷物發芽時產生的酶將原料本身糖化成糖份,再用酵母菌將糖份轉變成酒精;另一類是用發霉的谷物,制成酒曲,用酒曲中所含的酶制劑將谷物原料糖化發酵成酒。
3.根據中國四川瀘州酒廠的實際情況,逐漸形成了兩種主流工藝:曲和糵(nie,第四聲),兩種工藝對應的產物分別叫酒和醴(li,第三聲)。曲是指將糧食直接制成糧食酒的過程,而糵主要指將發過芽的糧食再制成醴的過程。